宁讷网 > 杂谈 > 正文

​回看九十年代末下岗潮,下与不下,看这十点

2025-07-22 10:58 来源:宁讷网 点击:

回看九十年代末下岗潮,下与不下,看这十点

九十年代下岗潮,先是上海,大批纺织女工下岗,后来大规模于东北,再后来漫延至全国。大批国企、集体企业职工下岗,究竟发生了什么情况?原因是什么?如果不下岗又会怎样?这么长时间过去,这批人怎么样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情况一:内部小问题,外部大环境。

企业好比一条船,职工是船上的人。原先船好好的,大家以船为生,爱船如家,生产生活无忧。后来情况变化,海上起风浪,又遭遇外来船只抢水道,于是好景不再。

(1)内部小问题引发。以上海纺织业为例,九十年代初,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机制灵活。而国营大厂,体制“僵化”,一些技术工人为蝇头小利,出卖自己企业利益,私自外出揽活,替他人谋利,还美其名曰“星期天工程师”,吃里扒外,私下交易。

(2)外部大环境决定。海面风浪起,海况大环境生变。那个时候,正是国家大力搞活经济,引入市场竞争之时,在市场经济大环境面前,什么“挖墙脚”之类,统统不算事。何况,国家已经看到了痛点,国有资本大步从竞争性行业退出,成为决策者题中之议。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另一方面,WTO进程开启,国家大政方针是,淘汰落后产能,推进经济转型,先破后立,不破不立。所以,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部分国企、集体企业翻船,无法避免。包括东北重工业基地在内,共和国长子承担了重压,带来巨大冲击。

情况二:如果可选择,其实有两种可能。

如果船上的人大家齐心协力,有可能是好结果。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齐心协力尝试生产自救,众人合力,奋力向前划行,有可能到达彼岸。虽然是艰难靠岸,总比放弃好,不至于沉船。

图片来源于网

不好的结果是,也不排除,大家挤在一起,累个半死,还是沉船不可避免。因为,船确实已旧,甚至已破,已经进水,无力挽回。

情况三:我的地盘,非我做主。

有的地方,不管船好船坏,一刀切。大部分人下船,留小部分人在船上。这也就是被广泛责疑的,牺牲大部分人利益,换取小部分人获益。有的地方政府卸包袱,不分好坏,其实有的企业经营好好的。

一些中小企业转制为私企,由经营者、管理层持大股,是普遍做法。

情况四:爱厂如家,但不得不面对现实。

大批船上的人长期从事的并非水手职业,实际情况是下了船但不会游泳啊!下岗工人当时的实际情况,大多40岁50岁年龄,文化程度不高,一向接受的教育是,爱厂如家,干一行爱一行,螺丝钉精神,等等,并且也是这么做的。突然要你下海游泳,自谋生路,哪有这么容易。

“温水煮青蛙”式的麻痹,作为职工,对企业逐渐走下波不敏感,也是一个原因。企业也不是说变就变的,既然是日积月累,才到积重难返地步,多少应有点警觉。突然来临的下岗,难免措手不及。

情况五:如果能给点缓冲,比如给条小舢舨过渡一下,缓和一点。

大规模买断工龄下岗分流前,部分地区实行过停薪留职、抽资承包、暂时待岗等做法,为不少职工所接受。自己负担养老保险缴费,并向单位缴纳一定数额的管理费,降低了试错成本。特点是保留了职工身份,职工仍有归属感。

但是,后来不允许这样了。

情况六:留船上的和下船的,情况大不同。

后来发生的事,也确实如此。有的船并没有沉掉,保住了,继续航程。一边是大批下岗职工为生计疲于奔命,另一边是垄断行业垄断国企重享国企红利。有的中小企业转为私企,人为制造了分化。

情况七:个别地方做法偏离正确方向,摧着你下船。

企业转制,兼并、出售、转让、破产,最难处理好的就是人。那个时期,个别地方打着“改革越彻底越好”的旗号,一改了之。国企还稍好一点,还有国有资产流失顾忌,集体企业就真成了唐僧肉。

情况八:如果你能留在船上,又会怎样。

那么,很恭喜。你不下岗,别人下岗,你走运。

事实是,最应该承担管理不善责任的经营管理层,成为企业转制的受益者,笑到了最后。

情况九:有人盯上了这条船,拿这条船做交易。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的剧情,不是没有依据的,艺术作品来源于生活。

个別官员慷国家之慨,与企业蛀虫上下其手,沆瀣一气。有的以权谋私,损害国家利益,甚至连下岗职工安置费这一点皮毛,都不放过,如哈尔滨女贪张明杰之流,不择手段。

情况十:从大视野看,也符合逻辑。

决胜全局,需要顾全大局,你想想,下岗分流、买断工龄、减人增效,哪个不是如此。还是那句话,船归谁不重要。再大一点看,需要的是大格局。

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今逐渐趋于平静,4050人员大多得到安置,并且随着时间推移,这批人也到了领取养老金年龄。

写在最后:下岗职工客观上为促进国有大型企业优化重组和效率提升,为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和加速经济体制改革进程,减轻了负担。下岗职工值得尊重。各位网友,你认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