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讷网 > 杂谈 > 正文

​“才高八斗”的来历

2025-07-09 12:44 来源:宁讷网 点击:

“才高八斗”的来历

“才高八斗”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文才高超,经常用来形容一个人才华横溢、学识丰富。那么,这“八斗”之才究竟有多高?指的又是谁呢?原来这里面有个非常有趣的典故。

南朝时期,宋国有一个人名叫谢灵运,他聪明好学,读过许多书,从小受到祖父谢玄的厚爱,出身于东晋大士族,因他袭封康乐公的爵位,世人称他谢康乐。他身为公侯,却并无实权,被派往永嘉任太守。谢灵运自叹怀才不遇,常常丢下公务不管,却去游山玩水。后来,他辞官移居会稽,常常与友人酗酒作乐。当地太守派人劝他节制一些,却被他怒斥了一顿。可是,他写的诗艺术性很强,尤其注重形式美,很受文人雅士的喜爱。谢灵运的诗篇一传出来,人们就争相抄录,流传很广。宋文帝很赏识他的文学才能,特地将他召回京都任职,并把他的诗作和书法称为“二宝”,常常要他边侍宴,边写诗作文。

一直自命不凡的谢灵运受到这种礼遇后,更加狂妄自大。有一次,他一边喝酒一边自夸道:“魏晋以来, 天下的文学之才共有一石(一种容量单位,一石等于十斗),其中曹植(字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其他的人共分一斗。”既称赞了曹植的文才之高,也蔑视了天下人的才华。但这份不将天下人放在眼里的自信与轻狂,又何尝不是他内心孤独的隐喻呢。后来,人们便称曹植是“八斗之才”,同时也将学问高、文才好的人形容为“才高八斗”。

谢灵运用“才高八斗”来形容曹植,可见得曹植在他心目中的地位非常崇高,那么,曹植究竟有什么特殊之处,能让“江东第一”的谢灵运对他如此的看重呢?

曹植,曹操的第三子,从小就十分聪明,才思敏捷,酷爱诗文。传说他十岁就能写出很好的诗,而且词藻富丽,意境深远,曹操在世时非常喜欢他。当时,人们都称他为“绣虎”,视为不可多得的奇才。

有一次,曹操看了他的文章后,非常惊讶地问:“这是你写的吗?”曹植忙跪下说:“我下笔就可以成章。如果父亲不相信,我愿意接受测试。”这时正好铜雀台落成了,于是曹操命自己的几个儿子各写一篇记文。曹植提笔便写下了著名的〈铜雀台赋〉,曹操这才相信曹植的文采的确高人一筹。

曹植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集大成者,他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关于曹植的才思敏捷,大家最耳熟能详的莫过于他“七步成诗”的故事了。

据传,曹丕心眼小,对曹植进行打击、排挤。有一次,限曹植即兴成诗,否则就要杀死他,曹植七步走完后吟了一首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植用形象的比喻和凄婉动人的语言,表现出对兄弟间互相残杀的哀怨,使曹丕听完后,羞愧地放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