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讷网 > 杂谈 > 正文

​北京政区历史沿革

2025-08-02 12:01 来源:宁讷网 点击:

北京政区历史沿革

北京简称“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中国政治、文化的中心,以及国际交往中心。地处华北大平原的北部,东面与天津市毗连,其余均与河北省相邻。面积约1.7万平方千米,人口2184万。中国56个民族在京均有分布,除汉族外,回、满、蒙古、朝鲜族均超过万人。辖东城、西城、房山、海淀、朝阳、丰台、门头沟、石景山、通州、顺义、昌平、大兴、怀柔、平谷,延庆、密云16区。

北京作为具有3000多年建城史的文化古都,起源于商代后期,始称蓟。燕并蓟之后,迁都蓟城。秦、汉时期,蓟城演变为中原王朝的北方重镇。魏、蜀、吴三国时期属于曹魏领地。魏时经历复置幽州,改广阳郡置燕国,废渔阳郡。渔阳郡废后,今北京地区大部分为燕国属县。西晋时仍保留幽州建制,下辖范阳国及7个郡国。与北京市有关的郡国为燕国、范阳国、上谷郡。东晋十六国时期,版图辖有北京地区的有后赵、前燕、前秦、后燕等国。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改州为郡”,与北京地区有关的郡为涿郡、安乐郡。唐时多属幽州。五代十国时期北京地区多归中原政权管辖。辽太宗元年(公元927年),辽国迁都幽州,改称南京。辽圣宗开泰元年(1012年)改南京为燕京,在今北京西郊建成辽城。宋宣和七年(1125年),金人占领燕山府,改名圣都。金天德四年(1152年)迁圣都,改圣都为中都。元代迁中都,至元九年(1272年)改中都为大都。元太祖十年(1215年)置燕京路,后设置中书省,辖29个路,北京地区所属的大都路即为其中之一。二十一年(1226年)置大都路总管府。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大都路为北平府。永乐十九年(1421年)改称京城为京师,下辖八府,北京地区为顺天府。清顺治元年(1644年)建都北京,仍沿明旧制,于京师设置顺天府,将明京师改称直隶省。1911年清朝灭亡,1912年袁世凯就任大总统职位后改都北京。民国元年(1912年),全国废府与州,北京地区的顺天府仍继续保留。1928年,顺天府改为京兆地方,设京兆尹。1928年,蒋介石迁都南京,北京改称北平。1937年更名为北京。1945年,国民党政府将北京更名为北平。1948年底,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北平市郊区。1949年1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北平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和北平市人民政府同时宣布成立。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会议一致通过决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都定于北平,改北平为北京。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正式定北京为首都。

1949年初北平市解放后,全市下辖20个区。1950年4月18日,政务院批准将北京市调整合并为16个区,今区境内为第2区和第4区全部、第5区之西半部及第13、第14区的一部。1952年9月,市政府再次调整区划,今区境内为西单区和西四区及海淀区、前门区的一部分,第2区更名为西单区,第4区更名为西四区。1958年4月18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前门区,其行政区域分别并入宣武等区,形成宣武区辖境,同时,将西单、西四二区合并为西城区。1987年9月北京市将朝阳区马甸0.6平方千米划给西城。

2010年6月28日,经国务院批复,撤销北京西城区和宣武区,设立新的西城区,以原西城区、宣武区的行政区域为新西城区的行政区域。2015年11月17日,北京市撤销密云、延庆两县,设立北京市密云区、延庆区。至此,北京市告别县治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