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讷网 > 杂谈 > 正文

​说说我所了解的长征

2025-07-24 19:08 来源:宁讷网 点击:

说说我所了解的长征

一、三十六计,走为上

中央红军长征是1934年10月10日从江西于都、瑞金和福建长汀等地出发,于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北吴起镇,历时刚好一年。

长征是广昌会战失败之后,四面碉堡围困、四面强敌不断压缩,中央红军已失机动回旋余地,再坚持下去,只有彻底失败。

对此,无计可施打破第五次重兵围剿,唯一的出路就是“走为上”。主动一走,死棋变活棋,在走中寻找战机,在走中寻找出路,通过不断的走,走到了陕北,绝处逢生,重新焕发勃勃生机,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解放全中国。

走是无奈被逼,唯有走才能走活。困难困难,困在家里就难;出路出路,走出来才有路。

二、跟对领导

长征中,如果没有毛主席,中央红军在往湘西的路中就被消灭了,临时中央在毛儿盖与张国焘会面后就被张国焘等人取代了。好在长征出发前,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最后终于同意毛主席随大军转移,否则,包括博古等人早就兵败被俘了。

遵义会议,确立了毛主席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从此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

中央红军到陕北后,徐海东原本是红四方面军的人,但他积极主动拥护党中央和毛主席,先是送一批好枪给中央红军,后来毛主席写借条借银元2000元,徐海东从仅有的7000元红二十五军家底中硬是借出5000元,解决了当时中央红军的极度困难。毛主席后来说,徐海东是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尽管徐海东因病缺席抗日战争后期和解放战争,仍然在1955年授衔时被授为大将,排名大将第二。

大海航行靠舵手,万物生长靠太阳,做大事,一定要跟对领导。

三、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在长征前,中央红军就与粤军首领陈济棠达成停战的协议。长征突围时,第一道和第二道封锁线就由粤军把守,陈济棠以保境安民的名义不准粤军开枪,让开道路,让红军顺利突围。陈济棠要的是保全广东,而不是与红军血拼而导致两败俱伤。如果红军不是借道,陈济棠一定会死战到底。

同样,红军路过广西时,桂军头目白崇禧不打头,不拦腰,只是尾追,尾击,让红军通过第三道封锁线,送出广西。既不让红军留在桂境不走,又不让蒋军入桂,谁要是入广西不走,不分敌我,白崇禧一定会血拼到底。

中央红军北上,张国焘另立中央率红四方面军南下,当时张国焘提出的口号是:打到成都吃大米!之前,川军首领刘湘只是想一路送红军出四川,没有与红军死拼,当他看到张国焘要打到成都、威胁到他统治四川时,不惜血本与红四方面军死拼血战,百丈关一战红四方面军严重失利,从八万锐减到四万人,彻底关闭张国焘南下的大门,迫使张国焘不得不跟随中央北上。

没有永远的敌人,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人们的一切斗争,都与他们自身的物质利益有关。

四、避实击虚,不拿鸡蛋碰石头

通道转兵,进军贵州,就是毛主席看到黔军太弱,王家烈所率的黔军兵力不多,而去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则敌人兵力强大,是往敌人的口袋里钻。

中央红军过不了长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师,毛主席妙计调滇军入黔,趁云南兵力空虚,巧渡金沙江,甩开后面强大的追兵,胜利与红四方面军会师。

毛主席一生最得意的四渡赤水,也就是在运动中调动敌人,避实击虚。

毛主席指挥中央红军北上,就是看到北方敌人弱小,南方敌人强大,北上才会有出路。

打仗,要避免与强敌硬碰硬,那是以卵击石,而是要击其虚弱。商业竞争也是同理,华为公司刚开始是搞农村包围城市,避开强手,积聚力量有实力后,最后决战占领城市。

五、高举抗日大旗,坚持就是胜利

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几经挫折,湘江一战,八万多红军锐减到三万多人,几经征战,爬雪山过草地,到达陕北时,只剩下七千多人。尤其是中央红军七千余人缩编为陕甘支队,毛主席已做了最坏准备,准备分散打游击,但即使这样,也要坚持到白区去工作,坚持将革命进行到底。

在长征中,中央红军不断转战,当时只是认定北上才有出路,究竟到北方哪里落脚,也是不断在改变,没有具体明确的目标。只是打开北上必经的腊子口,陕甘支队在哈达铺休整时,毛主席看到国民党的报纸时,才偶然发现陕北有红军,有根据地,最终决定到陕北去与陕北红军会合。

在长征前夕,就派红七军团探路和调动敌人,对外称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就先打出了抗日的旗帜。在1935年8月1日发表了著名的《八一宣言》,提出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因为当时民族矛盾上升为国内主要矛盾,高举抗日大旗,人心所向,就占领了政治高地。在抗日的大旗下,才能团结各方政治力量,先是团结了张学良和杨虎臣,红军与东北军、西北军联合起来形成“三位一体”,才有了后来的西安事变,逼蒋抗日,最终形成举国一致抗日的大好局面。

做大事,就是要高举旗帜凝聚人心,凝聚力量,看准的方向,看准的出路,百折不回,坚持到最后取得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