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讷网 > 杂谈 > 正文

​傩戏!快要消失的非遗?

2025-07-15 06:33 来源:宁讷网 点击:

傩戏!快要消失的非遗?

傩(nuó)戏是中国戏曲剧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是对它的介绍:

起源与发展:傩戏起源于商周时期的方相氏驱傩活动,是汉族最古老的祭神跳鬼、驱瘟避疫、表示安庆的娱神舞蹈。汉代以后,逐渐发展成为具有浓厚娱人色彩和戏乐成分的礼仪祀典。大约在宋代前后,傩仪受到民间歌舞、戏剧的影响,开始衍变为旨在酬神还愿的傩戏。明末清初,发展成为傩堂戏、端公戏。

恩施州博物馆

流行地域:广泛流行于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陕西、河北等省。

表演形式:

演出一般分为开坛、开洞、闭坛三阶段,与冲傩等宗教活动融为一体。表演大多戴面具,靠面具区分角色行当,不同角色的面具造型不同,直观地表现出角色性格。还有傩技表演,如喷水画符、捞油锅、捧炽石等。演员多是巫师出身,表演具有浓烈的宗教风格,会运用台步中的“走罡”、手式中的“按诀”以及柳巾、师刀、师棍等特种道具。

恩施州博物馆

角色行当:

表演者古称巫觋、祭师,被视为沟通神鬼与常人的“通灵”者。按角色戴彩绘面具,分列为一未、二净、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贴旦、八小生。在民国初年湖南源水县傩戏手抄剧本中,已有生、旦、净、丑四种行当的记载。

恩施州博物馆

音乐:包括民间歌曲、民间舞蹈音乐、民间宗教音乐、民间说唱音乐、民间戏曲音乐、民间器乐六种类型。民间歌曲是傩戏音乐的基础,有山歌、小调、叙事歌曲、劳动歌曲等多种体裁和式样。

代表剧目:有《捉黄鬼》《刘文龙赶考》《孟姜女》《张文显》《陈州放粮》《薛仁贵征东》《庞氏女》《龙王女》《桃源洞神》《梁山土地》等,还有一些取材于《目连传》《三国演义》《西游记》故事的剧目。

文章内容来源于:豆包AI

图片内容来源于: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博物馆